中国烟花爆竹之乡——上栗 上栗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类活动呢? 在上栗这块土地上,一万多年以前,从自然条件、气候、地理环境来看,已完全具备了人类生活的条件。七十年代末,在我县赤山镇的宝塔岭、桐木镇的荆坪、鸡冠乡的豆田、上栗镇的施家岭等地陆续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斧、石刀、石矛、石杯说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 石器 上栗原来就是萍实里? 春秋末年,上栗原名“萍实里”。“里”是古代行政区划,相当现在的乡镇。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楚昭王渡江获萍实于此,今县北有萍实里,楚王台也。”可知“萍实里”即指上栗一带。 楚昭王渡江渡的正是栗水河。在今上栗镇新建与水源搭界的栗水河上,有香水渡,从这里过河是往楚山必经之道。清杨炳中有《香水渡诗》:“古渡经游轨,而今水亦香。停桡寻旧地,野戍半斜阳。霸业销沉久,童谣岁月长、郎吟还小立,烟霭渺苍苍。” 楚王台什么时候改名为上栗呢? 据说,上栗之所以叫上栗,还只有二、三百年的时间。 杨岐古寺 这里当时有一片茂密的栗树林,沿着栗河而上,很少有人烟。东晋穆宗永和九年(公元年),在道士彭云开的倡导下,在栗水河南岸,距离现在南街东面大约二百米的地方,建了一座庙宇,取名“佑神观”。观内有财神、龙王、观音的神像,后殿还有炼丹井。这个道士修身养性、修道炼丹的地方,大概就是上栗最早的建筑。 杨岐普通寺 万寿宫 唐开元年,佛教传入上栗地区。杨岐山、瑶金山先后建起了寺庙,寺里的和尚经常来这里讲经说法。 瑶金山寺 到了元末明初,栗水河两岸开设了茶馆、客栈和商铺,供朝拜的和尚、过往的客商打尖和住宿。这就是市镇的雏形。 栗江桥 这以后,外地的移民纷纷来这里定居,修建宗祠,架设桥梁。人口日益增多,房舍、庙宇也不断兴建。萍乡、浏阳、醴陵等地的商人来此进行贸易,市面日渐繁荣。清乾隆44年(公元年),巡检官郑时敏带领商人和百姓修整街道。 明清时期栗水河畔 上栗老街 到清道光年间,街道已有一里半长,商人和居民达三百多户,成了萍乡北部的重要集镇。 栗水河 由于这里多板栗树,而且板栗树林多在栗水下游,集镇在栗水的上游,所以取名叫“上栗市”,并冠以“小南京”雅号。 上栗曾经属湖南管辖? 西汉高后四年(公元前年),上栗地区(含今桐木、上栗、金山、长平)属湖南临湘县管辖(据醴陵县志)。东汉初(约公元50年初),醴陵从临湘县析出设醴陵县,时醴陵县境东至萍乡杨岐山,上栗地区仍为醴陵所辖。 栗河晚景 西晋太康年间(公元-年),上栗地区从醴陵析出划归豫章郡康乐县(今万载)管辖。《醴陵市志》有“后萍乡杨岐山西南一带从醴陵析出”之记载。 位于小水村的爆竹祖师李畋故居 隋开皇九年(公元年)撤康乐县,上栗地区划归萍乡县管辖。五代十国及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国初期,上栗地区均属萍乡县管辖。至民国二十年(年)11月,中共湘赣鄂省委决定,将上栗、桐木、长平3个区划归中共宜萍县委领导。民国二十三年(年)宜萍县委撤销时,上述地方仍为萍乡县管辖。 年元月11日县政府办公大楼正式启用 新中国成立之后至年元月,上栗成为萍乡市下设的一个县级区。年12月15日,上栗撤区设县至今。 栗水河畔·老水塔 供稿:县文广新局 赞赏 长按北京现在好点的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啊哪里能治好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