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信任园方——即来之,则安之! 一位家长是位直爽之人,开门见山抛出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老师们都希望家长放下宝宝,赶快离开?为什么不赞成家长躲在幼儿园的某个角落当“侦查员”?老师的目的是不是为了避开家长的眼睛,好便于“修理”孩子?…… 在未建立起信任感之前,“信任”的确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家长普遍质疑的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希望家长放下孩子,赶快离开?”真正的原因当然不是为了便于“修理”孩子,而是在实践中老师们已经总结出规律:家长越黏糊,陪伴的时间越长,孩子哭的时间越长;家长走得越干脆,孩子越好安抚。只要亲人不走,在没有跟老师建立起感情的时候,宝宝是不会主动找老师的,总是希望跟自己的亲人多呆一会儿;亲人不离开,老师说的话宝宝也不会听,因为有亲人在旁边做“后盾”……而当亲人离开的时候,孩子在心理上失去了安全感,才会另外去老师那里寻找依靠。这种时候,只要老师进行一些安抚,孩子的情绪就会平稳下来。 家长经常会问老师这样的问题:“我家宝宝今天哭了没有?” 老师回答:“你走了,就没怎么哭了!”得到这样的答案,家长虽然嘴上不说其实是心存质疑的。分别的时候孩子哭得昏天黑地,我走了就不哭了,谁相信呢?难道你们老师有什么止哭法宝不成?其实“止哭法宝”就是——老师不害怕眼泪!很多孩子的确如老师所说,家长离开之后就不哭了,其实宝宝就是哭给家长看的。 刚去幼儿园的宝宝开始的时候都会大哭,但是用不了多久就不哭了,原因就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孩子发现老师更喜欢不哭的宝宝,在亲人那很灵验的法宝在老师这里失灵了,所以就不哭了。知道了宝宝心里的想法,对于宝宝的哭闹就不必忧心忡忡过分忧虑了。 再说说当“侦查员”的家长。如果家长“潜伏”在幼儿园,不小心被宝宝看到,宝宝知道亲人并没有离开,就会时时刻刻盼着亲人的出现。心神不宁到处搜寻亲人的身影,不仅无心参与活动也不会积极向老师寻求精神的依靠,这样不利于师幼信任感的建立。 在此要引起注意的是,当老师即使做得不够好的时候,可以私下里去做一些了解和求证,不要在孩子面前发牢骚或者说一些质疑的话语。如宝宝向你投诉“老师为什么不理我?”你可以这样做解释:“你的声音是不是太小了?”“老师也许是太忙了,没听到你说的话”或者“老师今天可能心情不好,你猜她可能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呢?”…… 多一份理解,少一些质疑;多一份信任,少一些挑剔。在入园之初如果家长能有这样的心态,孩子反而会适应的更快,因为你的话语、态度、情绪会直接影响孩子对幼儿园和老师的印象。如果亲人都质疑,孩子内心怎么会有安全感呢!宝宝会想:幼儿园一定是个可怕、不安全的地方,连爸爸妈妈都不放心呢?我不要来这里!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选择了,就暂且选择相信!你的信任会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力量,更会把这种正能量传递给你的宝宝及教师。 五、避重就轻——不要跟宝宝讲大道理 宝宝上幼儿园了,很多家长都为每天怎样让宝宝动作麻利地起床、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发愁?做好以下三部曲,也许可以让每天的“入园战役”变轻松。一日之计在于晨,先从起床开始吧! 1、起床看似简单的“叫醒”其中大有学问呢!叫宝宝起床有四忌: 第一忌粗暴:声音很大或把孩子从床上气急败坏地“揪起来”、掀被子等都是不当的做法; 第二忌威胁:“再不起来,我就走了,不管你了!”这样的话是不起作用的,因为宝宝知道你不可能丢下他不管; 第三忌哄骗:“宝宝,快起来,我们一起去公园看猴子。”除非你真的遵守诺言,否则承诺不兑现,就会失去信任,宝宝对你说的话当耳旁风; 第四忌央求:“求求你,小祖宗快起来……”央求的结果会让宝宝感觉起床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为他人做的,还会养成“提条件”的不良习惯。 叫宝宝起床“四宜”的做法: 第一、音乐叫醒:播放优美的音乐,音量逐渐变大,直到宝宝醒来; 第二、温柔的呼唤和动作叫醒:呼唤宝宝的名字,用手轻柔把宝宝推醒; 第三、用亲子游戏叫醒:“毛毛虫爬呀爬”的游戏很适用,家长的手指当“毛毛虫”,边说边做动作:“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头顶上……”让“毛毛虫”一会儿爬上宝宝的小肚皮,一会儿爬到小脚丫,相信宝宝肯定痒得咯咯笑。这时候把衣服拿过来,再继续把这个游戏延伸到穿衣服上面。“宝宝小手当毛毛虫,爬到衣服袖子里……小脚当毛毛虫,钻到裤腿里……” 第四、创意铃声叫醒:把妈妈的话录下来当做手机闹铃,宝宝听起来会感觉特别亲切;也可以把宝宝特别爱看的动画片音乐当铃声……起床铃声跟宝宝一起商量决定,如果是宝宝自己选择的,做起来会更加心甘情愿。 针对耍赖不愿意起床的宝宝,当然是第三种方式最适合、最有效,也更符合宝宝的心理特点。当然,也可以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和喜好来选择起床叫醒的方式。 2、路途中 准备出发了,宝宝知道要去幼儿园,这时候就开始哭闹了。不要跟宝宝讲诸如“妈妈要上班,宝宝一定要上幼儿园”之类的大道理,因为讲了也没有用;也不要说“咱今天不上幼儿园”这样哄骗宝宝的话。如果宝宝赖着不出门,家长无需说教发火,态度平和地把宝宝抱起来就走。走出家门赶紧用“情绪转移法”分散宝宝的注意力:“宝宝,你看那是谁?他要去哪啊?”“你快看,树上有一只小鸟”“那边来了一辆大汽车……”跟孩子边走、边观察、边说、边提问,不要让宝宝完全沉浸在不想去幼儿园的情绪当中。 3、道别 到了幼儿园,宝宝如果哭闹不让亲人离开,可以把宝宝抱在怀里对他说:“知道你不愿意跟妈妈分开,如果觉得难受,就哭吧,哭一分钟好不好?”待宝宝哭了一会儿之后,“好了一分钟到了,我们一起看看钟表,当长针指着12,短针指着5的时候妈妈就来接你。”然后面带笑容跟宝宝说再见,坚决离开。 4、离园 去接宝宝的时候心情要开朗,如果宝宝扑过来痛哭,千万不能跟着宝宝一起难过,可以把宝宝抱在怀里轻柔地说:“我知道你想妈妈了,妈妈也想你了,这不是来接你回家了!”如果宝宝不是哭着喊着要马上回家,可以一起四处走一走、看一看,观察一下教室、老师、同伴,这样回家或者第二天跟宝宝沟通的时候才有话题。 温情小贴士 对于两三岁的孩子,只讲大道理是没有用的,要运用一些适合孩子心理特点的方法,才能达到教育目的。如以上运用的“游戏法”把起床穿衣服当成一种游戏;“情绪转移法”通过观察、提问等方式转移宝宝的注意力;“适当满足法”分别时抱一抱,亲一亲,满足宝宝依恋亲人的心情;“情感宣泄法”允许宝宝哭一会儿,让宝宝感觉大人懂他……总之,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跟小孩子不能较真,要懂得迂回和转弯儿。 六、持之以恒——不要让眼泪动摇了决心 在初入园阶段宝宝由于情绪、饮食、环境的变化,抵抗力会降低,比较容易生病,家长在这方面一定要有一个思想准备。仅仅哭闹已经很难应付,如果宝宝一旦生病,很多家长就不淡定了。“孩子这么小,太可怜了,在家歇一段再说吧!”这样的想法不仅不能减少孩子的痛苦,只能让焦虑情绪延长。如果宝宝的身体没有大的问题,一定坚持送宝宝入园,不能被眼泪和心疼动摇了决心。如果需要在家治疗休养,待病好之后也要继续坚持入园。 第一次离开亲人,第一次自己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在分别时刻宝宝哭闹是避免不了的。在这种时候,最能考验家长的情绪控制能力。听到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传来,没有哪一个家长内心不起波澜,没有哪一个家长不是心在跟着一起流泪,本能的冲动就是赶紧转身把宝宝抱在怀中。但是为了减少孩子的痛苦,你必须做到“疼在心里、笑在面上”,不要黏糊,干脆离开。 一般来说,宝宝入园的第一个月是最关键的。这个月如果能顺利坚持下来,基本上就大功告成了。而入园第一周是最艰难的,孩子的反抗也是最激烈的,此时的宝宝已经体会到了跟亲人的分离之痛,是强烈抗争的阶段。经过一个双休日,第二周的第一天也会哭闹的厉害一些,后面会一天比一天好。 家长在这个关键时期可以采取“晚来早走”的方式入园,比如让宝宝在家里吃过早饭再送去幼儿园,特别是那些还不会自己吃饭的宝宝。但注意早餐不要吃得太多,以免哭的时候引起呕吐。如果幼儿园没有统一规定接送时间,尽量下午早一些去接宝宝离园,这样可以减少在园的时间,让宝宝感觉一天不是那么漫长、难熬。 有的家长让宝宝“上半天歇半天”,认为这样可以让宝宝有个过渡期,从半天到全天逐渐适应。以我们的经验来说是不提倡的,原因是宝宝已经习惯了上半天的模式,待上全天的时候又要重新适应。每到中午就盼着亲人来接自己回家,下午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状态。因此,还不如一次到位,免得要让宝宝适应两次。 很多陪着宝宝走过入园适应期的“过来人”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孩子迟迟适应不了幼儿园,究其原因不在于孩子,是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影响了孩子,大人心态平和孩子也就坦然了。是我们低估了孩子,孩子的适应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很多;孩子的动手能力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早知道宝宝这么能干,自己当初何必如此焦虑呢? 温情小贴士 现在的孩子,普遍自制力差、遇到困难就退缩、做事情没有耐心和恒心,这与平时缺少“挫折”和“磨难”大有关系。其实上幼儿园这道“关”就是让宝宝战胜困难、持之以恒、培养“抗挫能力”很好的契机,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入园方式却让孩子失去这样一个难得的锻炼和成长机会。 赞赏 长按安徽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治疗哪家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