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匠铺也称“铁匠炉”。 所谓“铺”,只是一间破房子, 屋子正中放个大火炉,即烘炉。 炉边架一风箱,风箱一拉, 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 1 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 打铁这门手艺,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然而,在上栗的老街还留存着一家历史悠久的“铁匠铺”, 铁匠铺位于栗水南岸, 麻石路面的街道, 万福城往老街市门口进去, 过了双溪桥再往前走米就到了; 门头没有招牌, 店门口上来来往往有许多人经过, 铁匠铺的墙为土砖砌成, 年代久远房子中途经过翻修, 翻修后房子上面部分墙为红砖, 铁匠铺才存留于现在。 屋顶为青瓦铺盖, 上面盖了一些采光的玻璃瓦, 总共多平方米; 外面是一个临街店面, 屋内各式已经制作好的手工铁制品和一些生活用具, 里头是炼制铁器的铺子, 墙上有着斑驳的印记, 屋子里老旧物件印刻岁月的痕迹, 这一间有着久远历史的铁匠铺。 据师傅介绍:"以前老街在解放前叫小街,解放后称为南下街, 街上居民多从事鞭炮加工, 铁匠铺在解放前就已经存在, 年全国组织起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由手工业劳动者和其他社会劳动者自愿联合起来的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 年这里成为上栗“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当时有很多各类手工劳动者联合一起, 所以又称为“手工业联社”; 由于各种原因“手工业联社”不复存在, 后来就只剩下打铁的“铁业社”。 “铁业社”刚开始时有社员多人, 由于时间流逝与发展, 很多师傅由于年老离开了人世, 还有一些退休了; 如今剩下四位师傅依然坚守在这个老旧的房子里 烘炉也从当时的16个变为现在3个。 铺子内有着很多用了很多年的物件, 我们看到一把古老的风扇 师傅笑着说:“这风扇是我们自己制作的,有40年多年了”, 师傅们用行动和执着坚守这一门老手艺。 2 年龄最长的一位师傅叫罗师傅, 有些许白头发,身体略微单薄,现今已有66岁, 罗师傅在过道坐在过道处的凳子上拿着菜刀在用工具打磨, 师傅表情专注边磨刀边讲到:“炼制一把菜刀经过烧打锤削磨至少2个小时,手工炼制的刀比平时买的不锈全钢刀要更锋利更加实用。” 在最里面烘炉旁的是刘师傅, 今年64岁,留了个光头, 正准备等火候一好就把制作菜刀的铁块拿出来, 师傅比较健谈,一边擦汗一边说, 他70年代来到这里, 17岁就开始从事打铁工作, 一直到现在, 以前手工业联社是有工资发放的, 现在就他们几个人在从事打铁工作。 我们问道:“你们每天都在这里吗?师傅答:“我们不管天晴下雨都会在铁匠铺”。 宋师傅比较年轻52岁, 身躯结实粗壮, 已经干了30多年了, 他在中间用空气锤捶打着烧红的锄头, 嘴里叼了一根烟。 敲完锄头后笑着说:”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活,我们年轻时刚学时,被烫伤是常有的事情”; 师傅的手有着一层厚厚的老茧, 比常人的粗糙不少, 这些都是岁月的印记, 师傅讲:“现在我们的打铁生意不好做呀,我们做的铁具,人家都嫌贵,有时会提前收工。” 另一位年轻的师傅, 是宋师傅的侄子姓罗, 40出头,身子虽然有些单薄, 但由于长期的打铁手上青筋还是异常明显。 一个客人拿着一把耙来了, 罗师傅接过断了一根叉耙, 拿到里面一个房间, 用电焊机很熟练的就焊接上一根叉, 一会就把耙修好了, 我们问师傅这是个啥; 那个客人听到我们提问, 认真的用一口上栗方言说:“搞谢力”你们还读了几十年书”,还讲了一段上栗话的段子,师傅们听着都哈哈大笑。 3 师傅们在打铁时都会聚精会神, 一个动作要重复许多遍, 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是做不了的, 打铁需要心宜气静, 全神贯注的观察, 手上动作娴熟, 师傅们炼制出来的铁具都相差无几, 所谓功夫炉火纯青。 打铁得讲究稳、准、狠, 没有七分力气可不行; 时而又得轻轻地敲击, 因为一件好的铁器也要讲究个光、平、齐, 所以,铁匠没有三分细致也不行。 这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工作态度。 师傅们用着很原始的工具, 刘师傅用钳子夹着一块长方形铁块放到烘炉中, 加了些煤炭放进去, 拉动风箱烘炉内顿时火苗四串。 用钳子把烘炉内的煤炭挑一挑, 把要锻打的铁器在火炉中烧红, 等铁块完全红透后, 再用钳子夹着烧红的铁块移到大铁墩上(方言称‘砧子’), 手握大锤进行锻打, 铁锤敲打铁块火星四溅。 左手握铁钳翻动铁料, 不一会等铁块平整后, 在放在烘炉中烧红, 在拿出来放在空气锤上锤弯, 弯成U字型, 再把一块未烧制的长方形铁块用锤子敲进到中间部位。 再继续放炉内烧红, 再放在砧子上右手握小锤一边用特定的击打方式锻打, 一边用小锤修改关键位置, 使一块方铁打成平整的菜刀。 将变成理想器具时, 就会放在水缸中回火, 完成后再把菜刀边上不平直处用剪子剪掉, 再敲打最后在用锥子削磨, 这种相铁的菜刀经久耐用锋利无比。 4 有时打铁真的好像一支交响曲。 风箱拉起,曲子奏响。 随着加热的需要, 那风箱会在平缓均称的节奏中加速。 强力的节拍中充满希望。 那炉中的火苗,一起随风箱的节拍跳跃, 在劲风的吹奏中升腾。 待铁器热至彤红, 铁铗快速夹至大铁墩上, 一番铁锤上下, 一串钉铛声响, 一阵汗雨飘下, 那铁件便成为匠者的理想器物。 有时需要,师傅会把铁器放入水槽内, 随着“吱啦”一声, 一阵白烟倏然飘起,淬火完成。 淬火和回火需要长期的积累, 全凭实践经验, 各种铁器虽然精美, 如果淬火和回火技术不过关, 铁器会很不耐用或根本不能用的, 铁匠铺师傅的淬火和回火的技术是十分重要的。 5 师傅们教了一些用刀的小技巧, 磨刀竖着磨, 磨出来效果不大, 要把刀横着往前推磨, 反复前后推磨, 用水浇浇, 在放在磨砂石上磨, 在用光滑的磨刀石上磨, 磨完用水冲洗下; 每次切完菜之后, 用抹布擦一下刀会使刀面保持光亮刀锋锋利。 铁器成品有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有农具, 如犁、耙、锄、镐、镰等, 也有部分生活用品, 如菜刀、锅铲、刨刀、剪刀等, 此外还有如门环、泡钉、门插等。 可以说在老铁匠手中, 坚硬的铁块变方、圆、长、扁、尖均可, 刀斧锄镰锅铲钉栓钩环, 铁匠师傅无所不能。 师傅们用汗水和执着的诠释这个古老的职业, 打铁不仅仅是体力活更是一件技术活, 一个工序要反复的去做, 做这个工作时常会被烫伤, 如今许多纯手工的铁制品都被机械化所取代, 打铁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打铁的生意不好做, 师傅们不愿意放弃守了一辈子的行当, 对打铁有着一些感情的, 铺子里有些东西是跟了师傅一辈子的。 打铁这个传承千年的古老行当逐渐被人遗忘, 师傅们不免担心起这门古老手艺的传承。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学这门手艺了, 他们是上栗打铁最后一班岗, 师傅说:“如果他们几个不干了,那么这个铁匠铺就没了” 这不仅是年代记忆, 是中国的传统手艺, 更是一种文化遗产, 师傅们艰苦奋斗的精神, 坚韧不拔的工匠精神, 这是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 师傅们坚守着这一门手艺, 这样一种文化传承,一种传统美德,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更需要人们去支持师傅们的这一门传统手艺。 ▲屋外头临街店面 ▲天心和过道 ▲烘炉 ▲有着30多年的空气锤 ▲年代久远的工具箱 ▲大铁墩 ▲风箱 ▲工具柜 ▲年代久远的锁 ▲铺子隔壁的房间放着一堆煤炭 ▲师傅们平时喝的矿泉水 ▲刘师傅在敲打着菜刀 ▲宋师傅在削刀把 ▲罗师傅在装刀把 ▲罗师傅在磨菜刀 ▲师傅刚从水缸拿出来粗糙的手 欢迎转发朋友圈,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 赞赏 长按白癜风症状都有哪些白癜风治疗最新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