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2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赣湘交界处的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金山镇小水村

(又称李畋村)的麻石街上,

是响誉五大洲的爆竹烟花

(统称花炮)祖师李畋的故乡。古往今来,

爆竹已成为中外喜庆、乔迁、

驱邪等活动的必用之物,因此,在萍、浏、

醴对李畋这位爆竹祖师的出生之地争议不少。

几年来,李畋故居修缮委员会的成员

几经长途跋涉从广西桂林,

湖南浏阳的文家市、大瑶镇

,醴陵的富里镇、白兔潭;

江西萍乡的芦溪、上栗、

金山等20多个乡镇的几十个村,

六十多套李氏族谱中证明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

李畋就是上栗麻石人。

李畋故居地的几位老同志积极行动,

并在市、县、镇、村的支持下,如今,

他们一边修缮爆竹祖师故居,

一边修复早于辛亥革命的反对封建王朝的萍、

浏、醴起义(”丙午起义“)

旧址的工作正在轰轰烈烈、

紧张有序地进行着。不久,

上栗麻石将真正成为中国花炮发祥

地的旅游圣地而吸引

国内游客观光。

?

?

点挂爆竹见岳父

入上海、进广州、出国门。到解放前夕,

就在这条窄小的丁字街上

产生了专门经营爆竹的”利民“、”谦溢祥“、”泉源涌“、

”天闻声“等28家,形成规模,各有市场。

水上船运促进了爆竹业发展

,这里成了江南最大的爆竹集散地。

后来,有了途径上栗的南昌至长沙的公路、

上栗开通至萍乡的公路,陆路的开通,以快捷的速度,

使爆竹大量涌入市场,进入广州、上海、武汉,

走向东南亚及世界。

爆竹是喜庆商品,人们无处不发挥爆竹的作用,

人们走亲访友、节目燃放爆竹成了一种习俗。

山水如画、

鸟语声声,湘西山村的吴家的吊脚楼张灯结彩。

今天,

女儿带丈夫回门,大人们忙碌做饭做菜

,儿童们爱热闹,

早早聚在门口朝一条小路远远张望

,焦急地等候新姑爷的到来

,希望姑父母带来好吃的东西。

晌午,太阳挂在天空,把山村照得一片灿烂。

来了,来了,

来自上栗的柳建林要用传统的方式拜见岳父岳母家,

你瞧:

小柳从包中抽一挂红色纸包装的红一段、

绿一段的鞭子,放在地上,

用火柴点燃,噼里啪啦响,

随着响声冒出了一丝丝白烟,

散发出扑鼻的清香,随着响声红红绿绿的纸屑四处飞扬,

似朵朵花瓣飘落下来。放爆竹咯!爆竹声

、叫喊声、欢

呼声打破了平静的山村。逢年过节爆竹这个习俗湘西也有,

但有一回见岳父岳母家放爆竹,

左邻右舍好奇得纷纷出门观看究竟。

放爆竹见岳父家成了新闻,新女婿给吴家带来了好大的面子,

让山里人眼红,又长了见识。

春节放爆竹这种习俗在萍、浏、醴形成了一种规矩。

但这一习俗却给了娶了上栗女儿

的外地男子带来一种尴尬,

年,张家的女儿大学毕业后,

嫁给了一个武汉青年

,婚后,第一次开着轿车来到了上栗,

车至张家院门口”嘀嘀“汽车喇叭声声,

张家的大人小孩只是笑眯眯看着,

不去开铁门让汽车入院。

几分钟过去了,亲人们仍在笑,

不迎接。什么原因?

武汉小伙子一头雾水。

院里亲人有的仍傻傻地笑着,

有的做着打火机、捂耳朵的手势,

回家的女儿看着恍然大悟,快步跑到邻居家,

拿来一封大地红爆竹点燃,爆竹声声响起,

亲人开门相迎,大人也燃上爆竹回应新郎,

热热闹闹欢迎女婿入门。燃放爆竹、烟花,

增添喜庆,

已沿袭了上百年了。新春到了,耍龙灯的、

牛灯的、

马灯的,升学业、入伍来报喜,

甚至北方人来南方打春锣、

弹吉他,进入农户、城镇商店祝福都点燃花炮,

就用燃放花炮这一习俗表达一种情感。

花炮就慢慢形成了一种特别的文化,

一种特殊的消费,

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

?

?

三万爆竹游武汉爆竹业的兴旺,

南来北往的商人带来了信息,

带来了骚动,外面的时间真大,有许许多多吸引。

”武汉一餐饭,长沙一年粮“之说,

让麻石街上青年对外出产生巨大的吸引,

他们悄悄商定择日去武汉玩玩。

他们每个人把布袋缝在衣服内面

,将只有10厘米宽,

长40厘米,正边有40厘米的爆竹装进布袋里。

由于这些土硝做成的爆竹是安全的,它体积小,

质量轻,

便于携带,四个人足足带了3万响爆竹告别家人,

匆匆上栗,

乘火车是不能带爆竹的,

但由于他们伪装得”天衣无缝“穿在身上,

躲过检查,搭上长沙至武汉的火车。

一下车他直奔火车站不远的小西门”天闻声商号“,

从身上将爆竹拆下来

,看着红红绿绿做工精致的爆竹,

商号的经理为他们的胆识而惊讶

。看到产自麻石的爆竹,

看着几个青年的自我介绍,3万响爆竹折价元。

有了元钱,他们像出了笼子的鸟儿,

从车站到码头,

从商场到公园,游黄鹤楼,武昌起义旧址,

动物园,

赏沿江两岸三地跑了整整5天,

每人还花上几角钱观看了汉口有名的四角戏院。

四角戏院每天同时上演四个剧目

,观众可以自由选择欣赏,

那里正好上演“野猪林”、”廖桂英挂帅“等剧目。其实,

四个人只是好奇,哪有什么心思看古装戏。

他们在剧院走动,”

天闻声商号“分号老板告诫提防的事发生了,

突然一个青年把手伸进走在前边的谢昌凤

衣袋掏出钱来,

说时迟那时快,眼尖的小邓上前一步,

一人扭住扒手的手,

并把他交给了执勤的干警。人生地不熟敢擒扒手,

你看他们的胆子够大的,这没有什么可怕的,

从小他们还练过拳脚呢。短短的几天过去了,

3万爆竹让他们玩了武汉三镇,

并在戏院擒扒手的事成了美谈。

?

传奇的皮篓精细的青竹编织成正方形

、四角圆圆、

一尺见方,刷上桐油防水耐用的用具

,这就是皮篓。

一担皮篓用四根桐绳系着

,一根扁担挑着上下闪动像”球“一

样在空中起落,别看这小小的皮篓,

竟能装下20万响花炮呢,

多少次随着主人走南闯北,春夏秋冬

,留下许多的传奇。

解放前夕,

四公就是一个用皮篓装爆竹做生意的人,

那年他带父亲一同前往广州

,麻石爆竹包装纸是木印的

,以麻石桥为主图,桥上绘有龙凤吉祥图案,

麻石生产的爆竹成为一种品牌,

许多商家都用麻石标签包装,

广州客户就是看中这里的爆竹,销售价格高。

上栗就有人带爆竹去广州以物换物,

四公和父亲他们就用一

担皮篓装20万响爆竹换回了30块大洋,

除了购回洋布等上栗行销物品,

一趟广州虽然半月之久,

但效益可观。那时的爆竹是小子头正边,

八扣,

加发籽头从16响到响之间,

就有”一担皮篓换回半框银元“之说。

说到皮篓,它还为革命立过功,

早于辛亥革命的萍、浏、醴起义又称”丙午起义“

就发生在麻石,

就是利用皮篓作运输工具,作掩护,运粮食,

送火药,给起义志士。”我捉土豪德厚源,

无产阶级已贴心,

打死上士伤了心,打死下士不要紧

,自带洋油几十瓶,

要把麻石一扫平“。麻石属于两省交界地,

一条街分两边两省居民相连为邻,你连着我,

我连着你,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商贸繁荣,商贸穿梭

,带来新的信息。

与上栗市相距只有十多公里

,属于两省不便过多干涉地区,

因此,

起义人员就选择了麻石街龙王庙为起义地,

号召商号提供资金、火药,

极大多数商号积极响应,出钱出物,

只有土豪德厚源反对,并杀害了起义战士

,起义战士写下了这首打油诗,

命令德厚源将钱送到上栗市斑竹山,

德厚源不敢拖延

,并用皮篓装上八百大洋送到斑竹山起义志士驻地

转自掌上上栗

注:萍栗城事小编就是小水人哦!

赞赏

长按







































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哪家白癜风能治愈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suzx.com/ssuxly/14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