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8/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春秋末年,上栗原名“萍实里”。“里”是古代行政区划,相当现在的乡镇。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楚昭王渡江获萍实于此,今县北有萍实里,楚王台也。”可知“萍实里”即指上栗一带。

上栗的历史起源

在上栗这块土地上,一万多年以前,从自然条件、气候、地理环境来看,已完全具备了人类生活的条件。七十年代末,在上栗县赤山镇的宝塔岭、桐木镇的荆坪、鸡冠乡的豆田、上栗镇的施家岭等地陆续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方国城桓,吴楚古刹用过的铜梵钟,西汉时期的透光镜等物件,商周中期的编钟和甬钟,石斧、石刀、石矛、石杯,说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

▲上栗镇新貌

上栗隶属族群

秦汉时,古代中原华夏部落泛称中国南方的部落为“越”,史称“北方胡、南方越”。随着中原华夏部落对南方部落的深入了解,到汉初,越人各自建立了数个王国;公元前年,楚威王兴兵伐越,大败越国,尽取吴越之地。自此,越人流散到南方一带,分化成众多的支系,百越是对南方诸部落的泛称。远在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上栗就有百越族的一支三苗族在此定居。所以我们又属于“百越一族”。

据统计:从明清时期迁入上栗定居的闽、粤、湘及赣南地区的人口多达39个姓氏,计个分支氏族。《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当代国际学术界认为“百越”与现代的汉族、黎族、京族、高山族、水族、壮族、侗族等诸民族有诸多亲属关系。这就是我们姓氏众多,区域范围言语各一,又名吴楚地界的由来。

▲上栗区人民政府大楼

上栗为何叫“萍实里”

春秋末年,上栗原名“萍实里”。“里”是古代行政区划,相当现在的乡镇。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楚昭王渡江获萍实于此,今县北有萍实里,楚王台也。”可知“萍实里”即指上栗一带。楚昭王渡江渡的正是栗水河。在今上栗镇新建与水源搭界的栗水河上,有香水渡,从这里过河是往楚山必经之道。清杨炳中有《香水渡诗》:“古渡经游轨,而今水亦香。停桡寻旧地,野戍半斜阳。霸业销沉久,童谣岁月长、郎吟还小立,烟霭渺苍苍。

▲上栗区机关办公楼

何时改为“上栗”

据说,上栗之所以叫上栗,还只有二、三百年的时间。

上栗历史悠久,古建筑较多,著名的有佑道观;当时,这里有一片茂密的栗树林,沿着栗河而上,很少有人烟。东晋穆宗永和九年(公元年),在道士彭云开的倡导下,在栗水河南岸,距离现在南街东面大约二百米的地方,建了一座庙宇,取名“佑神观”。系道士佑神之处;观内有财神、龙王、观音的神像,后殿还有炼丹井。这个道士修身养性、修道炼丹的地方;大概就是上栗最早的建筑。回龙古寺,始建于宋代,寺前有罗汉松两株,相传系宋时植;栗江书院(现上栗镇中学),清光绪十八年(年)邑人柳石卿建,原为北萍最高学府,作育人才甚多。

▲年被评为全国百所家长学校之一的上栗镇中心小学

余如南华宫、天后宫、仁寿宫、禹王殿、财神庙和栗水上的3座桥皆为古建筑,惜除三桥和万寿宫仍完好外,其他均先后倒塌或改建为它用。

▲栗江桥

唐开元年,佛教传入上栗地区。杨岐山、瑶金山先后建起了寺庙,寺里的和尚经常来这里讲经说法。

▲我国佛教圣地—杨岐普通寺

唐显庆年间,荣姓来此辟村。当时村建于栗树成林之首,故名上栗。嗣后魏、江、胡、卢、蒋、杨等姓相继迁入,争相立祠、建庙、修桥、开店,逐步形成集镇,遂名上栗市,又因濒临栗水,亦称栗江镇。

▲新建上栗卫星地面接收站,电视转播台

到了元末明初,栗水河两岸开设了茶馆、客栈和商铺,供朝拜的和尚、过往的客商打尖和住宿。这就是市镇的雏形。这以后,外地的移民纷纷来这里定居,修建宗祠,架设桥梁。人口日益增多,房舍、庙宇也不断兴建。萍乡、浏阳、醴陵等地的商人来此进行贸易,市面日渐繁荣。清乾隆44年(公元年),巡检官郑时敏带领商人和百姓修整街道。

▲新建的上栗杨岐煤矿

上栗历为萍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乾隆年间在此设有巡检署。到清道光年间,街道已有一里半长,商人和居民达三百多户,成了萍乡北部的重要集镇。

年中共在萍乡地区设立苏维埃政权,包括上栗全境,历时四年,年红军北上不复存在。

▲上栗区部分省优、部分花炮产品

上栗历史上人文荟萃,爆竹祖师李畋,有人文开山祖的唐进士唐廪,乾隆五十四年“江西才子”探花刘凤浩,清朝的署理两江总督李有棻,地质学家喻德渊,史学家李有棠,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张国焘等。

▲张国焘

由于这里多栗树,而且栗树林多在栗水下游,集镇在栗水的上游,所以取名叫“上栗市”,并冠以“小南京”雅号。

▲曾获全省百面红旗之一的上栗中学

上栗曾经属湖南管辖?

西汉高后四年(公元前年),上栗地区(含今桐木、上栗、金山、长平)属湖南临湘县管辖(据醴陵县志)。东汉初(约公元50年初),醴陵从临湘县析出设醴陵县,时醴陵县境东至萍乡杨岐山,上栗地区仍为醴陵所辖。

西晋太康年间(公元-年),上栗地区从醴陵析出划归豫章郡康乐县(今万载)管辖。《醴陵市志》有“后萍乡杨岐山西南一带从醴陵析出”之记载。

隋开皇九年(公元年)撤康乐县,上栗地区划归萍乡县管辖。五代十国及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国初期,上栗地区均属萍乡县管辖。至民国二十年(年)11月,中共湘赣鄂省委决定,将上栗、桐木、长平3个区划归中共宜萍县委领导。民国二十三年(年)宜萍县委撤销时,上述地方仍为萍乡县管辖。

新中国成立之后,年始成立,称上栗区公所,年撤销,年恢复,称上栗区革命委员会,年1月改称为上栗区,上栗成为萍乡市下设的一个县级区。年12月15日,上栗撤区设县至今。

上栗旧照

▲上栗区最大的水利工程——枣木水库

▲黄土开水库引渡槽

▲上栗优良猪种——鸡冠山“秋江猪”

▲长平乡山羊基地的羊群

▲赤山林场万亩松杉喜成材

▲金山油茶林年全国油茶生产现场会议在金山乡召开

▲全国罕见的四季红花继木

▲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的政协委员杨正英

▲被誉为“地下艺术长廊”的孽龙洞

▲桐木烈士纪念塔

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山水秀丽的地方

你是否走遍过每一个角落

用心感受过每一件事物

也曾,遁着岁月一路的足迹

走过散落一地的旖旎和遗失的记忆

也曾,星夜跋涉历经风雨路途艰难的时光

也许记忆和你都离她而去

但时光久远中上栗有着你的故事

上栗,依然会伴着你在生命的长河里远行

欢迎转发朋友圈,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有治好白癜风的患者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suzx.com/ssuxly/1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