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8-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每晚七点,带你°看上栗

夜的钢琴曲五-石进

斋公岭,位于上栗县城南方向的石枧自然村,现隶属万石行政村,海拔八百多米,属杨岐山脉。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煤炭矿产资源相当丰富,山势险峻,四时秀色,气候宜人,山上古有七十二刹,故名斋公岭。

60年代末,为探明斋公岭的矿产储存量,江西省煤田地质局二二六地质队的队员在石枧村驻村勘探好几年,并且修通了万石村到石枧村的公路。父亲说当年有部分队员就驻扎在我老家的房子里。

在我8岁时,随母亲来到了石枧小学读书,当时的石枧小学旧址在斋公岭下的张家大屋,每个年级的学生人数不多,老师釆用的是复式班教学,即相邻的两个年级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室由同一个老师讲课:这边讲课,那边就做作业。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勤工俭学,老师带领我们上山砍柴和捡茶子。

这座石桥就是当年去张家大屋和斋公岭的必经之桥,我依稀记得在桥的旁边不远处有一架很壮观的水筒车,昼夜不停地舂纸筋。在当时的石枧,造纸是当地经济的来源之一。

虽然我只在石枧小学读了两年书,但石枧村的每个角落都曾留下了我童年时的记忆。

我记得在张家大屋岸下的溪水边,长着许多很长的白色干豆,当地人叫它蛇豆干,它们的外形就像一条条蛇一样,我从来没有吃过,听老人说,这种干豆不好吃。

上个周末,也就是11月6日上午9时50分,我和家人、朋友一行7人,来到了石枧,向导林圣清场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早就听说在斋公岭上有座?珍水库很美,是目前我市海拔最高的水库,但我们一直没有去过。

我们顺着溪水岸边向斋公岭方向攀登,前面这座山叫料笋坡,满山碧绿的翠竹,是当地很好的造纸材料,它的起名可能是来源于生产造纸的原料吧。这片山属于我老家万石村板石上生产队的财产,我模糊记得当年生产队长带领社员垦荒造林的热闹场景。

10时40分,我们在向导的带领下,来到了海拔米的下斋公岭,这里曾是个繁华的村庄,住着十几户人家,在当年靠山吃山的年代,好多浏阳、醴陵漂亮的女子嫁到了这里,只愿有碗饱饭吃,有衣服穿。现在时代变了,山里的汉子娶不到老婆,曾经繁华的村落现在己是人去楼空了。

在村子的屋前屋后,田埂岸边,长满了野生的圣女果,这让我们饱吃了一顿。

11点20分,我们离开下斋公岭朝着高山水库的方向前进。

向导告诉我们:经过长时间的爬山,一定会感觉到口干舌燥、全身无力,这时候应当釆摘路边的野花吸收它的花蜜和一些无毒的植物叶子放嘴里嚼嚼,这样既能生津止渴,又能恢复体力。

12时10分,经过2个多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海拔米的斋公岭献忠水库,听我父亲说,那时候他们修建水库,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累,整天没日没夜的干,还相互打擂台比赛,看谁挑的沙土最多,你用抄箕,我用箩筐,互不相让。没有机械,只有人山人海、红旗招展的干劲场面。

当时的口号是:"革命人民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等等,我们的前辈们就是凭着对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忠诚,凭着建设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硬是在这高山上,挑出了这么一座十几亩水面的献忠水库。

现在,水库的堤坝上长满了银花花的芦苇,白白的,软软的,像一簇簇轻盈的羽毛,在风中摇曳。微风吹过,发出"沙沙"的声响,似乎在向人们诉说当年兴修水库时热烈壮观的场面。

12时30分,我们离开献忠水库,开始了下山的路。

下山的路开始好走,后来越来越陡,越走越窄,两边全是比人高的冬茅(学名矮蒲苇),脚下的山路被雨水冲刷成道道的沟壑,天晴也得小心翼翼,遇到下雨天,根本无法行走。

下午1时30分,我们终于走出了崎岖的山路来到了沙岭凹的水泥马路上,遇到了两位砍茅的村民,他们一边抽着烟,一边唠着家常,很是羡慕。经打听,他们家养了几头黄牛,冬茅是黄牛最喜欢吃的食物,他们每天都要上山砍茅,现在牛肉的价格很好,每年养牛的收入已经足够全家一年的开支了。

最佳徒步路线:石枧小学--料笋坡--下斋公岭--献忠水库--青沙帐--沙岭凹--出发地。时间:3点30分,难度系数2星。

图文摄制:刘垂春

各位微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话,欢迎在评论下方留言哦!

-完-

大家还喜欢看

县政府发出通告,再在河里毒鱼炸鱼麻鱼几,不仅罚款,还可能坐牢

医院一位护士的人生经历: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病人!

上栗这个61个村要发达了,速来围观!

花炮老板注意,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们!

上栗再添一个省级生态村,你知道是哪个村子吗?

好吃的长平

本平台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责任。

如有侵权请在后台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小编商务

合作电话(黄)

本土

政商

文化

生活

赞赏

长按







































德国强力白蚀消
盖百霖遮盖液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suzx.com/ssuxjt/1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