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8/1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年第3期总第67期

·长田漫笔·

作者:罗毅

黄洋界上炮声隆

唱一首歌,在历史的星空中仰望,岁月无垠,与万物长相厮守。夜无眠,与季节遥遥相望。走不出阳光的恩泽,如同走不出革命浪潮的波澜壮阔。迎风飘扬的鲜艳党旗,点燃了母亲久别的情,才有了先烈们的前赴后继。迎着祖国的曙光,我分明感觉到是先辈们用血肉之躯筑成巍巍的长城。伫立于历史的延伸中,是谁的吸纳吞吐,凸显生命成长的欢乐与歌唱,是谁的摇旗呐喊,揭示生命存在的价值与呼唤……哨口陈旧的迫击炮、红四军营房旧址、树林中深深的战壕、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等,无不向世人诉说着艰难的历程、血与火的英雄岁月。年9月9日,我们为追寻红四军军长王良的英雄足迹登上了向往已久的井冈山黄洋界。黄洋界位于江西省井冈山市,距茨坪西北面17公里,海拔米,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修建的五大哨口之一。地势雄伟险峻,山势嵯峨,峰峦峻拔,气象万千,毛主席曾经发出“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感慨。年4月下旬的井冈山会师后,王良担任了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一团一营一连连长。不久,他就率部参加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王良,原名王化赅,字傅良,生于年8月5日,綦江永城人。年到上海读大学时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年9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参加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是中国工农红军创建初期著名的军事指挥员,在中国工农红军中历任见习参谋、连长、营长、纵队司令员、师长、红四军军长。年8月下旬,毛泽东、朱德率主力红军下山,湘赣敌军以4个团的兵力乘虚进犯井冈山,妄图摧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此时,留守井冈山的红军只有两个连,敌我力量十分悬殊。为保卫井冈山,扼守黄洋界,以朱云卿、何挺颖、王良等为代表的红军指战员召开了党支部会议、士兵委员会和全连军人大会,传达了战斗任务,进行了充分的战斗动员。一到黄洋界,王良便一面带领各排长观察地形,分配任务,一面发动军民插竹钉、抬木头、挖战壕,在阵地前修筑了五道工事。第一道是竹钉阵,分别在小路两旁的草丛里,布下了几里路长的竹钉防线;第二道是竹篱障碍;第三道是滚木礌石;第四道是四五尺深的堑壕;第五道是石头筑成的射击掩体,掩体前沿的草丛里也插满了竹钉。临战前,王良又进行了战斗动员,他号召全连指战员必须团结一心,英勇杀敌,与阵地共存亡,誓死保卫红色井冈山。当时红一连只有71名战士,面对艰巨的战斗任务,王良率红一连与地方同志一起,积极发动组织革命群众参战。军民一心,修工事、背粮食、作警戒。井冈山广大军民动员起来了,黄洋界壁垒森严。8月29日,据侦察报告,敌人已靠近山下。当晚,劳累了一天的红一连战士们,全都露宿在新挖的战壕中,枕戈待战。8月30日8时许,井冈山上浓雾渐渐散开,夜宿山下的敌人开始发起进攻。因为山路狭窄陡峭,两侧又设置了竹钉,敌人兵力难以展开,只得一个一个地往上爬。王良对战士们说,我们每人只有3至5发子弹,必须等他们进入有效射程时才能开枪。50米、30米……待敌人靠得很近了,王良下达命令:“开火!”各种火器齐发,加上滚木礌石奔泻,敌人躲闪不及,伤亡惨重,丢下大批死尸退了下去。第一次进攻失败后,敌人又组织了两次冲锋,也被红军打败。下午,敌人孤注一掷,集中全部炮火向黄洋界轰击后,敌人排着密集队形拥挤于山下,又一次发起猛烈的进攻。在这关键时刻,正在山上留守处修理的一门迫击炮,被紧急调来前沿阵地助战。这门炮只有三发炮弹,射击中,前两发都成了哑弹,没有打响,阵地上的官兵的手心都捏了一把汗。最后一颗炮弹射出后,随着“轰隆”一声,炮弹瞬间呼啸而出,在敌阵地上炸开了花。也许,正是上天有眼,这发炮弹正好命中敌人的指挥部,不但炸死了敌军一个指挥官,还引起弹药库的连环爆炸。随着炮声轰鸣,王良一声令下,埋伏在各山头的号兵一齐吹响了冲锋号,隐蔽在山后的群众也都一跃而起,一时间杀声震天。同时,妇女、儿童点着了煤油桶里的鞭炮,各个山头上的红旗也一齐摇了起来。这时,敌人听到处都是军号声与枪炮声,看到到处又是红旗招展,以为是红军主力杀回来了,赶忙下令撤兵。赣敌王均部的一团敌军正准备经茅坪进攻黄洋界,当听到炮声响时,又听说湘敌移师酃县,也匆匆后撤,退回了永新。最终红军以少胜多,打退了湘赣敌军4个团的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极大地鼓励了根据地军民斗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第二天,毛主席正在接朱总司令走在回来的路上,当听闻这一重大胜利喜讯时,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一首具有重要的军事、政治和历史意义的词《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是一首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的赞歌,热情歌颂了井冈山人民武装斗争的胜利。战争硝烟逝去,我伫立黄洋界观景睹物,感慨良多。黄洋界哨口工事,是年夏天修建的,由三个工事和一个了望哨组成。年1月底,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发动了第三次“会剿”,因敌众我寡,哨口失守,工事遭到破坏。年哨口工事遗址由当地政府重新修复。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洋界红军第四军哨口营房,为一栋杉皮土木结构的五行一厅九间民房,面积多平方米,修建于年夏。年黄洋界哨口失守后被烧,年由当地政府重新修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位于黄洋界哨口工事的山顶上,坐西朝东,建于年10月,当时为木质结构。年冬,重新修建为钢筋水泥结构。“文革”期间,由于朱德受到批判攻击,这座碑被炸毁,在碑的原址上又新建了一座“火炬亭”,上面是林彪写的“黄洋界”三个字。年,炸毁“火炬亭”,重新竖起了原来的钢筋水泥纪念碑,现碑高12米,底长4米,宽2.8米,正面镌刻着朱德同志的题字写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背面是毛泽东同志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字。同时在竖碑的前面增建了一个横碑,横碑高6.96米,底长10.94米,宽2.6米,正面是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背面是朱德手书的“黄洋界”三个大字。这是井冈山的一处重要纪念碑。这些文物景点,吸引了无数人到此参观学习、旅游考察,这是感恩于革命前辈的无私奉献,这是对时代英豪崇高精神的敬仰。英勇善战建奇功红色革命的浪潮,激励着无数有识之士不息奋战。年1月,已升任红四军第一纵队支队长的王良,奉命率部转战赣南,挺进闽西,先后参加了伏击大柏地、解放汀州、三克龙岩、攻克上杭等战斗。在闽西分兵游击期间,红一支队深入上杭、永定一带,帮助闽西党组织和地方群众武装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打土壕、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年6月,红四军与中共闽西特委研究决定,由红四军军部拨给一笔专款作为创办经费,王良参与在上杭县蛟洋石背村傅家祠创办医院——医院。在武平、上杭的土地上,我们踏着烈士的红色足迹,走进了古田会议旧址。会址坐东朝西,背靠茂密的参天古树,掩映在树荫下的“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红漆大字熠彩生辉。会址左侧是一片郁郁葱葱的草地,草地北端设有司令台,为当年毛泽东、朱德等人阅兵时所用;正面是宽阔平整的连片荷塘;右侧一口清澈见底的龙井,常年盛开中午开花的午时莲,古田会议期间,毛泽东常在这散步、休息。在古田会议纪念馆第五展区,我们找到了王良的名字,“红军第四军组织序列表(年2月)”第一纵队第1支队支队长:王良。在中央红四军前委机关、红四军政治部旧址——松荫堂内,王良的画像在后厅悬挂,下面写着“红四军第一纵队第一支队长”。古田会议后,毛泽东针对蒋介石组织的“三省会剿”革命根据地的形势,决定避开敌人主力,把红军部队转入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争。王良率红一支队转战江西,在敌人兵力薄弱的赣南地区开展游击战,经过十三个州县,发动了数十万农民群众参加革命,打通了几千里红色区域,积小胜为大胜,使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王良率领的队伍受到闽西人民的热烈拥护,被亲切地称为“王良支队”。年6月,红四军在长汀整编,成立红一军团,下辖三、四、十二军,王良升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不久,第一纵队改编为第十师,王良任师长。年8月5日,蒋介石任命陆、海、空军总司令,武汉行营主任何应钦为“鄂、湘、赣三省剿匪总指挥”。12月7日,蒋介石亲抵南昌,召开会议,决定在南昌设立总司令行营,任命江西省政府主席鲁涤平为行营主任、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部署第一次“围剿”。蒋介石对鲁涤平面授机宣,制定了十六字方针:长驱直入,外线作战,分进合击,猛进猛打。他调集了12个师、两个旅共10万人马。另外,还派出三个航空队,企图以优势兵力消灭武器装备较落后的中央红军。王良坚决执行毛泽东在罗坊会议上提出的“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率红十师东渡赣江,退守革命根据地龙冈,待机歼敌。龙冈地区山高林密,是个打伏击战的绝佳场地。红一方面军的红3军、红4军、红12军及红三军团一部共2万多人在29日晚,秘密埋伏到龙冈四面的大山里。12月30日早上7时许,张辉瓒率领18师师部及其所属52、53旅冒着大雾从龙冈以东、小别山以西开始登山。看不起红军的张辉瓒,根本想不到此时在大雾深处的群山之中,红军已经布下了“口袋阵”,只等他钻。12月30日上午10时,战斗打响。红军仅用了半个小时就吃掉了52旅2个营,这让张辉瓒如梦初醒,原来自己已经深陷包围。惊慌失措的张辉瓒,立刻命令师部和52旅集中火力向万功山方向突围,可是在此处拦住其去路的,正是黄公略指挥的红3军和林彪指挥的红4军。在几次突围不成后,四面的红军越打越近,18师官兵更加无心恋战,跑的跑、降的降。王良指挥所部迂回敌人侧后方,配合兄弟部队发起再次发起猛攻,战至下午4时,俘敌余人,缴获各种枪支余支,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在打扫战场时,王良看见押送的俘虏中,有一个体型肥胖而且穿着比较特别的人,断定此人一定是个大官,便命令他站出来。经仔细审问,原来他就是张辉瓒。王良亲自将张辉瓒押送到毛泽东和朱德驻地,接受审讯。俘获敌军前线总指挥,这个重大的胜利,使根据地军民兴高采烈,信心倍增。毛泽东诗兴大发,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高度赞扬英勇善战的红军指战员。为表彰王良和第十师在粉碎敌人第一次“围剿”中的卓著功绩,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政委毛泽东决定,把缴获的张辉瓒的怀表、钢笔嘉奖给王良。王良接过战利品,激动地说:“我要带着它,到中国革命最后胜利。”他把怀表珍藏在自己身上,带着它参加第二次、第三次反“围剿”,驰骋沙场,屡建奇功。年3月,中央红军编制调整,王良升任红一军团第四军军长,罗瑞卿为政委。为粉碎敌人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前委决定由红一军团和红五军团组成东路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东征福建,红四军为主力部队。4月20日,红四军和兄弟部队一同攻取了漳州城。红军在攻打漳州的战役中,共歼敌军主力4个团,俘敌余人,缴获枪炮多件,子弹13万发,炮弹余发,飞机2架以及大量军用物资,取得了红军东征福建的巨大胜利,威逼厦门。驻漳州期间,王良遵照毛泽东指示,组织红四军发动群众,歼灭残敌,建立新生政权,并筹集了14万元军款及大批军用物资,扩红余人,为红军进行第四次反“围剿”作了充分准备。王良所率红四军,被漳州人民誉为“铁四军”。浩气长存昭日月走进福建武平大禾镇,这是一片光荣的红土地,这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记忆。空气如凝固一般,炎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耳畔袭来波浪般起伏的蝉鸣。仰望,蔚蓝的天空飘着大团的云朵,高高耸立的纪念碑直耸云天。9月12日下午,我们来到福建武平县大禾镇上湖村。这里是中央苏区福建党政军机关红军烈士陵园,鲜红的五角星映衬在蓝天下熠熠生辉;“缅怀忠烈士,不忘爱国情”的镏金字迹镌刻在三进落的大理石仪门两侧,显得那么庄严,那么厚重。我们进入陵园,拾级而上级台阶。台阶两旁的丛丛翠柏,蓊蓊郁郁,静穆肃立,就像站岗放哨的士兵,抒发对这片土地的爱恋和忠诚。登上平台,环顾四周,往上收分、高达15米的“中央苏区福建党政军机关牺牲烈士纪念碑”扑入眼帘,当年的战壕、哨所历历眼前。我们深深地向革命烈士默哀,向纪念碑三鞠躬!青山不语,绿水长流。穿行在大禾的乡村田野,迎来阵阵清爽的风。王良将军感人的故事影响大禾人民倾其所有支持共产党,无怨无悔支持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铁血忠诚。越是艰难困苦,越是淬炼思想的纯度和忠诚的品格。王良军长牺牲后,大禾人民万分悲痛。今年99岁的大禾村老人蓝世昌说:“那是年,我才11岁,当年6月,村里的人都在传有个红军大人物在天灯下遭暗枪袭击牺牲了。我的母亲提水亲自为王良军长清洗尸骸。据老一辈人说,王良军长牺牲后战士们用农户的门板把尸体抬到河坝边,我们村子的6户人家凑钱买了一副棺材使王良军长得以入殓。红军官兵舍不得军长,便轮流抬着随他们行军。本想抬回瑞金,但抬到江西会昌县一个叫乌鸦泊(地名,现永隆镇)的地方时,敌军又即将追至,加上天气炎热,便在鸦形岽山林中安葬了王良军长。”掀开历史的篇章,再现岁月的峥嵘。年6月,蒋介石发动第四次“围攻”。王良军军长和罗瑞卿、粟裕等人奉命率红四军从闽南回师赣南,进行增援。6月13日,当红四军来到武平县大禾圩(镇)时,当地团匪民团头子兰启观凭借多年经营的土围子,向红军开枪,企图阻止红军前进。王军长得知部队遭到土围子里的地主武装拦击,心中十分焦急,如不迅速打掉这个土围子,将会影响回师赣南歼敌任务的完成。于是,他对罗政委说:“走,我们去观察一下,想个办法,把土围子这一小股敌人消灭或至少把他们堵住,让大部队迅速通过。”王、罗以及参谋长粟,在一个连长的引导下,前去侦察土围子地形。民团头子兰启观建造的这个土围子四面是高高的围墙,墙上有枪眼,有碉堡,还有城门,有护城河和吊桥,易守难攻。此时,红军用炮击还没有经验。侦察时,王军长等人就想靠近一点,为我军炮兵提供更准确的情况。王、罗、粟以及连长在离土围子很近的一间破房子里观察敌情。王军长脖子上挂着一个望远镜靠前站着。正当王军长和政委、参谋长商量歼敌计划时,不料,敌人发现了四人。“啪!啪”,敌人打了两发冷枪,一发击中了王军长的颈部,一发击中了站在粟参谋侧后方的总部连长的头部。连长当场牺牲。罗、粟立即将王军长和总部连长撤到隐蔽处,罗用手紧捂住军长淌血的额头,心情沉重地呼喊着:“军长!军长!……”王军长慢慢睁开眼,看了看罗政委,声音微弱地说:“你指挥,消灭敌人,让部队火速去……完成任务……”。王军长吃力地从口袋里掏出怀表和钢笔对罗政委说:“这表和钢笔留给你,替我把它带到胜利……”。话音未落,王军长永远闭上了双眼。之后,罗政委指挥红军打掉了这个土围子。王军长牺牲后,红四军将士用担架抬着他的遗体,向会昌方向前进。因为当时通讯极为不便,綦江永城家乡人民一年多后才知道王良牺牲的消息。年下半年,王良的父亲王庚成在《感怀》一诗中写道:“孺子在天南,岳北闯河北。可怜倚闾人,一望到天黑……何时获太平,槐庭观圆月。”将星陨落,天地同悲!王良牺牲时,年仅27岁。年6月15日下午,毛泽东在江西会昌县永隆乡亲自主持召开王良将军追悼会,面对数千人根据地军民,毛泽东对他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称赞“王良是一个好干部”。在追悼会上,罗瑞卿沉痛地说:“王良同志,我们一定要给你报仇!打倒反动派!”王良的牺牲,对党和红军是一个重大损失。从历史回到现实,我们来到了大禾村学校旁边的天灯下寻访王良军长牺牲的地点。这是一条狭小的街巷,蜿蜒伸展在错落的屋舍之间,鹅卵石巷道均被水泥路面取代。“当年,这条街巷的两边都是店铺,非常热闹。就在这里,王良军长带着警卫员从这里走过来,被敌人后面袭击,当场牺牲,年仅27岁。”大禾镇的统战委员李永忠继续说:“毛泽东还在均智公祠召开座谈会,要求大家化悲痛为力量,严格把人民群众和极少数作恶多端的顽固分子区别开来,由此避免了一场可能因情绪失控引发事端而伤及无辜百姓的事端。均智公祠当时为红十一师师部驻地及红四军参谋长粟裕和第十一师师长周坤、政委刘亚楼住宿地。年刘亚楼回武平老家探亲时,还特地来此地凭吊王良军长的英灵。”我们循着他的指引,在天灯下立有一块“王良军长牺牲旧址纪念碑”,碑座附王良军长生平简历;相邻的均智公祠后墙悬挂“武平县文物保护单位王良军长牺牲旧址”(武平县人民政府年7月公布)铜牌和“红军路”牌匾,牌曰:“年6月中旬,中央红军东路军回师赣南,由小澜经湘里、湘坑到大禾村,从6月13日至15日都有红军在此经过,王良军长牺牲于此,老百姓将此路称作‘红军路’,一向敬仰并经常到王良将军牺牲地祭典。”因得到的广泛传承。我们走进大禾镇红四军军长王良烈士革命事迹展览馆,展览馆由三间教室构成,共有多平方米,分“少怀壮志·投笔从戎”、“驰骋闽赣·屡建功勋”、“浴血奋战·保卫苏区”、“挥戈东进·漳州报捷”、“缅怀将星·精神永存”五个篇章,全面再现了王良烈士英勇善战,屡建功绩的光辉史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我们走进江西永隆乡,它位于会昌县东南边陲,旧称乌鸦泊。东与福建武平县、长汀县接壤,南与洞头乡紧靠,西与站塘、中村乡相连,北与富城乡毗邻。永隆乌鸦泊,旁边有一座村里最高的山峰名叫鸦形岽,青山绿水,树木苍翠,山峰最高处向阳的地方,矗立着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塔,这就是红四军军长王良的安息之地。当年几百名红军将士,上千名群众含着热泪在这里举行了简朴而庄严的葬礼。为纪念红四军军长王良和其他革命烈士,年会昌县革委报请江西省革委批准,于年3月建成此塔。纪念塔坐东向西,青砖砌体,水泥饰面,通高9.5米,分基座、塔身两部分。塔身上层东西面塑有仿毛泽东字体的行书字“革命烈士纪念塔”,南面写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北面写有“革命烈士不朽”,塔顶饰一颗红五星。年9月,会昌县政府批准此塔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年,永隆乡政府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和央视6年4月1日“永远的丰碑”栏目展播王良丰功伟绩为契机,积极筹资修缮此塔及道路等工程,将此建设成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传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教育基地。王良军长身前的政委罗瑞卿铭记着战友王良的遗愿,他十分珍惜地把烈士遗物收藏在身边。每逢战斗胜利,他回到驻地,总要默默地打开包着红绸的怀表,给表上满弦,轻轻地说道:“王良同志,我们又胜利了!”新中国成立后,罗瑞卿将王良将军的遗物上交党中央。记录着烈士光辉一生的怀表和钢笔,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成为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见证。年9月,授衔时,罗和粟同时被授予开国大将军衔。罗大将谈起王良时,曾感慨地说:“王良军长,那么一个勇敢会打仗的同志,却牺牲在小小土围子的冷枪下,真是太可惜了。如果王良军长不牺牲的话,估计授衔时,军衔也不会低。”粟大将补充道:“也怪我们太小看了这些地主武装,没有很好地隐蔽。”为了缅怀王良军长,家乡人民在綦江区烈士陵园竖立了王良烈士纪念碑。聂荣臻元帅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王良同志是个很好的同志,年参加秋收起义,一贯作战勇敢,待人热情诚恳,对他的牺牲,我们大家都感到非常痛惜。”“王良是中国工农红军创建初期著名的军事指挥员。”“他英勇善战,屡建功绩,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在闽南群众中传为佳话。”“英勇善战,屡建功绩。”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王良短暂一生的高度评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象王良一样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发扬革命先烈的精神,从他们的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5年,王良诞辰周年之际,綦江群众在永城镇最高的凤冠山上,自发修建了一座“将军亭”,并刻上了“军功传千古”、“千古之师”等题刻。年7月10日,王良故居完成陈列布展正式对外开放。走进红军第四军军长王良的故居,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这位少年虎将辉煌的一生,令人钦敬。故居位于綦江区永城镇中华村,黑白色主调的古朴四合院,门头上写着四个大字:王良故居。整个展室通过王良将军的生平事迹为主线,用文字、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过去的那个年代。展厅主题鲜明,分为故居主题、红色綦江、王良事迹三个展厅。特别是王良故居门前的对联:“上井冈驰骋闽赣红四军骁将英勇善战,战黄洋克敌龙冈好干部王良屡建功绩。”这是对王良短暂而光辉一生的盛赞。王良故居现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綦江区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綦江市委党校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成为社会各界学习红色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激发爱国热情的重要载体。沿着王良军长的足迹,从血与火的洗礼出发,我们捧读到在红色根据地的大地上,是成千上万个王良先烈们用青春与智慧,书写了翻天覆地的历史篇章。当所有的渴望都如期而至,那闪烁的满目金黄在收获中起伏跌宕,那是生命的律动,那是鲜艳红色的音符,那是胜利的凯歌。走进王良战斗、生活的地方,崇高的精神刻骨铭心,于是吟成壮丽的诗行:抗击围剿赴先烈,今日缅怀哀痛切。宁对革命浴血躯,不谈名利损魂节。牺牲矢志枕戈忠,马革裹尸还魄杰。桑梓故居泽世人,浩气长存昭日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suzx.com/ssuxdt/126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