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以前,上栗叫上栗市。临近的湖南有大瑶市、文家市等,与现在的行政“市”不同。

上栗市历来有“小南京”的美誉,那是它地处湘赣边界,交通方便,人口密集,商业繁荣。

上栗市的老街沿栗江河南北两岸而建,东西走向,分别叫南街和北街。

3月4日中午,萍乡下了一场暴雨,上栗的雨也下得不小。雨停后,外甥陪我从上栗南街的东头开始,把南北两条老街走了一遍。

因为建新桥,原上栗中心小学东侧的老街被拆了一段。遍地石砾,像走进了被盗的墓群。废墟外看到的那栋完整的建筑就是原上栗中心小学。女儿就是在这里读的小学。

过了小学向西就是更古旧的老街了。我恍惚要去见一位体弱多病的老先生。

一条小巷通向街外的田野和更远的村庄。

一座财神庙就在街旁,紧邻街坊。南街上除原上栗中心小学和原区妇幼保健院,其他都是民居。

老阿姨正在读报。她可能想从报纸上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或许纯粹打发时光。

上栗市离萍乡城区40公里,离浏阳36公里,位于湘赣边界要道。张国焘小时候在这里读过几年私塾,他在《我的回忆》里说“水路能通长沙汉口”。

除了鞭炮烟花,上栗的山枣糕名扬外乡。

老街上玩耍的小孩活泼聪明。问我是什么人,我一时没有答上来,她说我是陌生人。

大红灯笼增添了老房子的生机和喜气。

历史上应该先有南街后有北街,从他们的房子看得出来。南街的房子砖木结构的多,北街的房子钢筋水泥结构的多。

这栋三层高的老房子像博物馆里一具恐龙化石。虽然年久失修,仍可以想象当年主人的富有和显赫。

破损的老街掩饰不住当年商贾云集的繁华。

南街在此向左通向市门口,向右过桥到北街。

过了桥就是北街。北街桥头的小店铺,墙面是水洗沙,上世纪70年代流行这种外墙装饰。

北街也是沿河岸而建,稍有弯曲。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等部门办公、经营场所都建在北街。

从此,北街开始繁荣,南街不再有往日熙熙攘攘的景象。

这里是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菜市场,中间用砖块水泥垒了摊位,拥挤、热闹。

北街也有砖木结构的房子,楼下做店面,楼上住人。我同事曾经去过,他后来告诉我说,上楼时吱吱嘎嘎,有点吓人。

北街上有手工业联社、国营理发店等。医院。

现在的北街,商铺没有减少,大多卖一些价廉物美的生活用品。

这里是老百姓的生活博物馆。

无论在天涯还是海角,有些东西无法从记忆里抹去,就像青铜器,越是抹擦,越会发出金色的光芒。

这条小巷通向河边,方便人们到河边洗衣洗菜。这样的小巷很多。

钢筋水泥结构的建筑大多是苏式风格,并留下时代的烙印。

上栗市老街像一个繁体的”回“字,三座石桥把南北两街联在一起。

这栋三层砖房是原供销社的书店。上世纪90年代,我在这里买了一套影印本《金瓶梅词话》。书店的叶师傅和赵无恙老师很热情。

上栗人习惯叫巷子为弄子,有名的有荣家弄子。这里是谢家弄子,现在叫谢家巷,通往原上栗区政府。旁边的电影院拆了,巷子也只有半截了。

与对岸一样,把老街拆了一段建新桥,连接老城和新城。

右边这栋贴了小瓷片的房子就是我刚刚参加工作时的办公楼,我在一楼办公,有一架手摇电话机。后面有院子,有食堂。食堂后面就是栗江河,河水清澈,可以游泳,可以饮用。

我们附近有上栗饭店,大厨姓叶,粉皮羊肉最好吃。有电影院,但很少去看电影。电影院有个女孩,肤色健美,眼睛大大的,我们几个同事都喜欢看她。

我在这里呆了七年,后来搬到位于浏万路的新办公楼上班去了。

街道是城市的河流,流过几多沧桑,流过几多悲欢。

被砖封了的门的房子应是最早的邮政所。门口一个别处看不到的绿色邮筒特别显眼。

上栗的南北街老了。老街老店老人。老街老店还在,慢慢的,老人都不见了。

北街东头的这个水塔是上世纪上栗城区最高的建筑,远在几里地就能看到它。

万寿宫,至今还是上栗城区最大的庙宇。据说是上栗望族柳家建造,柳家以农耕为主。

石板滩的水坝在河流中飘摇,还在发挥它的分流和灌溉作用。

石板桥成了断桥。以前交通不便,跨过它步行经卯田、火烧桥、南源,过暗山关可以到达原上栗区南边几个乡。

这就是栗江河,她是上栗市南北老街的母亲河,流经醴陵注入湘江。

时下流行一句话叫”一拆值千金“。拆的人和被拆的人皆大欢喜。

上栗市老街,我只希望她的释义仅仅是有年代、有历史、有故事而不是老朽、凋敝之意。据说老街大部分没有被拆是因为没有钱补偿。如果真是这样,我希望永远没有这个钱。

她是书中的一页,撕掉了就再也难续其厚重、传奇的章节。。。

图文来源:空山青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suzx.com/ssuxcz/928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