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7-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阅读萍乡(连载15)徐霞客与武功山导读

那10万亩高山草甸绵延不绝,那几千年的古祭坛无言诉说,在这座神奇的大山里,我们且放松身心,感受天地和谐之美,回味徐霞客、陈霸先、乾隆帝这些风云人物在武功山的经历……

公元年,明王朝,26岁的徐霞客开始了真正离乡背井游历山河,他背着行囊寻访名山大川,历尽艰辛,时达30余年,足迹遍及16个省,终写成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在公元年正月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外出游历已有20余年的徐霞客来到了萍乡,登上武功山。此时他已经见过太多太多壮丽的山水,审美疲劳肯定是有的,一般的风景已经无法激发他的赞叹。但是,面对武功山的奇峰绝景,徐霞客却忍不住写下了一段精彩的记叙文字,并收入他的游记中。他在文中不禁发出感叹:“薄海内外,无如赣之武功山。登武功山,江南无山,观止矣!”

同时还留下一首诗,几百年过去,读罢仍令人顿生神往之思:

千峰嵯峨碧玉簪,五岭堪比武功山。

观日景如金在冶,游人履步彩云间。

看得出,千古奇人徐霞客,对武功山情有独钟。

这座巍峨的武功山,坐落在罗霄山脉北段、萍乡东部,为江南第二高山,也是江西第一高峰。它的主峰白鹤峰金顶海拔达.3米,整座山起伏绵亘公里,面积近平方公里,横跨萍乡、宜春、吉安三地。它巍峨雄伟、风光旖旎,历史上与匡庐、衡山并称为江南三大名山。

据说,武功山原名“兹山”,因晋时有武氏夫妇双双在此修炼,终成正果,后称为“武公山”。到了南北朝时期梁朝末年,“侯景之乱”突起,将军陈霸先起兵勤王,欧阳大将在长沙积极响应,不料想,军队行至武公山下却突然遭到叛军的围困,军情十分危急。正当他束手无策之时,山上的仙人武功王爷走进他的梦中,三言两语授以破敌之策,说完飘然而去。欧阳大将一觉醒来,细细回想梦中之言,顿时大悟。当日,他依计而战,果然打败了叛军,转危为安……

叛乱平定后,陈霸先代梁王自立为君,建立陈,这就是陈武帝。庆功之时,陈武帝听欧阳大将说起在武公山破敌的经历,这才知道武功王爷乃是他打下江山的梦中救星,甚为惊异。于是颁发御旨昭告天下,将“武公山”改名为“武功山”。

自此,武功山声名大振。古往今来帝王名臣、文人墨客、高僧道人纷至沓来。

除了徐霞客之外,陶渊明、陆游、杨万里、文廷式等均曾登上武功山,在灵山秀水间留下了赞美的诗、词、碑刻、笔记多件,留下了美丽的传说,积淀起厚重而灿烂的文化。

四品翰林侍读学士、光绪宠臣文廷式在他的文集中,对武功山雄峻神奇的描绘也令人心驰神往:

吾乡东南,有罗霄山焉。山之高数千仞,仰攀云霓,俯临大壑,登之者累欷,危乎不可留,久焉则不复怀思尘世矣。其中多神仙,时见时隐,善为观者,三年五年乃一遇之。恍惚之间,希然无言,即言亦不可得闻。树之涛、云之影、鸟兽之奔骇,寥寥萧萧。天光临之,足以醉其性。既醉之后,或时有言,起辄书之……

寥寥几笔,武功山就在笔底生动了起来。既虚无缥缈,又实实在在,山色树影触手可摸。

据说,乾隆南巡时也曾来过武功山,他白天游览,为山的奇特峻秀而惊讶不已,在山下遇见一棵枝繁叶茂的银杏树,很受震撼,忍不住作诗一首,其中有一句“江南大树王”,后人遂以此称呼武功山的古银杏树。到了傍晚,乾隆皇帝又下榻武功山佛祖庵,忽闻山下溪水分外悦耳,循声寻去,乃是急湍溪水撞击一鼓形巨石所发出的声音。

乾隆用木棍击石三下,发出震耳鼓声三响,武功山金顶霎时祥云朵朵佛光灿烂。乾隆大喜,曰:“石能为鼓,世所罕见。”遂欣然举笔,赐名为“石鼓寺”。

如今,乾隆所题石匾已经不在,但寺庙前的石碑上还清清楚楚记载着这个并不遥远的故事。

武功山的自然景观集中在草甸、奇松、怪石、飞瀑。尤其是金顶景区的10万亩高山草甸,被人们称为“云中草原”。

从海拔约米的高度开始,越往上山上的树木就越少,天地之间蓦然开阔,起伏的山峦呈现出柔美动人的曲线。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铺满整个山头舒缓延展的碧绿,这高山上的草甸漫无边际,绿色仿佛一直延展到了天边。

柔软的绿草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萌芽、长高、开花、枯黄,将满山遍野覆盖得严严实实,齐刷刷的缜密、整齐,随山起伏,春夏里好似一片碧绿的海洋波涛涌动,秋冬里好似一片金黄的阳光覆满山坡。

这一望无际的高山草甸,在世界同纬度同海拔中绝无仅有。连中国著名的园林专家也为之惊叹:在海拔如此高度的山顶竟拥有10万亩草甸,世间难见,天下难寻。黄山风景区的负责人也曾欣然称赞:武功山的自然禀赋,绝不比黄山差。

除了金顶景区的高山草甸给人们的震撼,这神奇的武功山还有着更多让游客着迷的美丽之处:红岩谷景区的百道飞瀑、羊狮幕景区的奇松怪石、发云界景区的万顷云海,以及万龙山下已经声名鹊起的西海温泉……

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武功山正以其独步江南的风光吸引着旅游者。它独特和无穷的魅力,让国内外旅游者惊叹。目前,这里已经荣列“国家5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名录”等等。每年一届的武功山国际帐篷节、自行车大赛、全国大学生山地户外挑战赛等独具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让武功山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目光。这里,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养生胜地、户外天堂。

阅读萍乡(连载16)杨朱泣歧导读

战国时某日,一位名叫杨朱的哲学家路经萍乡翁陵山,只见山深林密,山道岔分,面临歧途,竟不知何往。顿时思绪万千,双泪长流,从此哭出个“杨岐山”的美名来;在这里,还有刘禹锡亲撰的碑文……

“杨朱泣岐路,墨子悲染丝。”三国时期诗人阮籍的一首怀古诗道出了有关杨岐山的一段传说:战国时某日,有位名叫杨朱的哲学家路经翁陵山,只见山深林密,山道崎岖,面临歧途可南可北,一时竟不知往何处去。堂堂大学者由此想到人生中的一些道路选择,竟一时无措,泣泪如流。杨朱失路,杨岐扬名。这一哭,竟哭出个“杨岐山”的美名来。

而在此之前,这座位于萍城以北25公里上栗境内的山还曾有过很多别名:在汉曰漉山,魏曰翁陵山,唐曰杨岐山,而安陵山亦其别名。《水经》云:“漉水出醴陵县东漉山,西过其县南。今日杨岐之萍川水,正从醴陵东流来,西迤其县。”

漉山,就是杨岐的古名。杨岐山的位置,从地图上看,在醴陵城正东,所以《水经》里这么说。魏朝郦道元的《水经注》也记载:“醴陵县南有渌水,水东出安成乡翁陵山,漉渌声相近,后人以渌为称;翁陵为异,而即麓是同。”从这些记载我们可以发现,汉代时所称的漉水,到魏朝时已将字形改写为“渌水”;漉山,则改名为“翁陵山”。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杨岐在魏朝时被称为翁陵山。明代《一统志》对此进行了归纳:“安陵山,即翁陵山转音,而谓漉山、翁陵山、安陵山者,皆杨岐之古名或别名也。”

可见,杨岐山自古名声不小,见诸典籍多处。

这座山的风光也对得起它的名声,这里层峦叠翠,四时秀色,气候宜人,以峰峦之旖旎,岩石之突兀,溪涧之蜿蜒,云雾之掩映吸引着人们。杨岐素有“二十四景”,成为古今游人慕游之处。

张口狮子岭,杨岐山上的一座奇峰,也是萍乡北部的第一峰。它雄踞中央,直插云霄,站在天宝坡仰望张口狮子岭,确似巨狮张开大口,狮子的头部、眼睛、鼻子、嘴巴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大有气吞山河之势;从张口岭远眺,丘陵起伏,阡陌纵横,村落如星,栗水似带,百里风光,尽收眼底。站在张口狮子岭上能够望到长沙城,曾有人作诗云:

长沙牵出一根藤,走到杨岐结个瓜。

瓜叫张口狮子岭,站在瓜上看长沙。

而张口狮子岭一侧的万仞峰和龙峰,则如笔架横亘两边,万仞峰高峰冲天,陡峭奇险;龙峰则盘旋如同游龙。杨岐山地势险要,是个战略要地,自古关卡甚多。位于寒婆岭的“寒婆关”、黄泥坳的“同庆关”、新坝水库之上的“案山关”,统称为“杨岐三关”,案山关两峰高耸,左右并峙,中平如案。

好山有奇石,杨岐山上嶙峋的奇石形态万千,无不神妙奇特,让游人叹为观止。

“禅石”,高数十丈,中间虚空如笼,静寂无声却能听出声音,嗡嗡嘤嘤,似在念经。悬石,高20余丈,叠成七层,远远看去,若空若悬,如同一座悬塔。“仙棋石”,石面天然平整,纹路纵横有序,俨然如一个棋盘。“猴子扒石”,石形酷似猕猴,如蹲如坐,憨态可掬,惟妙惟肖。

在杨岐山弥漫着古老、神奇和禅意的气息中,依山坐落着普通寺。普通寺,原名广利禅寺,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建于盛唐时期,历时多年。直到宋庆历初年,普惠禅师才改名为普通寺。该寺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杨岐宗发祥地。殿宇巍峨,梵音缥缈;寺周围青山环列,古木参天,佛迹胜景,珠连玉串。

寺内的一轩一阑一柱,似乎都在编织金灿灿的传说,诉说过去的辉煌:唐时之名望,宋时之昌盛,清时之繁衍。据史载,康熙年间,全国高僧余人,杨岐宗派就占了人,且东渡日本的就有29人。

在寺院右侧,一座已经历千年风雨的乘广禅师塔建于唐贞元十四年()。悠悠岁月,高僧一生为“普度众生”潜心修法,修得一身佛骨,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据说,塔成九年之后,一个名叫还源的僧人总觉得建塔存神还缺少些什么,一定要建铭才算得上圆满,就想起让乘广禅师的生前好友,当时鼎鼎大名的诗人刘禹锡来为此塔作个碑文。这时,刘禹锡因遭贬任朗州司马,离杨岐山有千里之遥,还源和尚不辞辛劳,翻山越岭、走州串府找到了刘禹锡。刘禹锡痛惜好友的离世,更为还源的真情所动,提笔写下了洋洋千言的碑文。这就是现存的《唐故袁州萍乡县杨岐山禅师广公碑文》。

碑文赞颂了佛教的昌明尊显,佛法的宏博精深,简述了乘广禅师的生平,以及他结庐杨岐、传播佛法、感化邑民、扩建禅寺的经过,并赞扬了护法的官民。刘禹锡写好之后,又由他的兄弟刘申锡细心篆刻。碑成于唐元和二年()的五月二十七日,立于乘广禅师塔下。许多年后,塔倒塌,门人弟子将碑移至寺中,嵌于墙内,这才留传至今。

如今,这块由刘禹锡亲撰的乘广禅师碑文,成为普通寺的镇寺之宝。千年过去,刘禹锡一生亲书的碑文幸存的已寥寥无几,保存在杨岐山的乘广禅师碑可称得上是中国文苑瑰宝、艺圃奇珍。

在普通寺左侧还立着一座石塔,这是唐大和元年()建造的甄叔禅师塔。塔高1.78米、宽0.88米,形似方亭,又称油盐塔,其甄叔禅师塔铭,也属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普通寺背后,一棵千年古柏苍劲挺拔,听说是甄叔禅师所植,故称“甄叔柏”。树高约30米,树干直径为1.2米,虽经千年风霜雨雪,仍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实为人间奇树。

如今,杨岐山风景名胜区已经被评定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融自然风光与宗教文化于一体的杨岐山全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阅读萍乡(连载17)孽龙洞传奇导读

有一段民间故事流传已广,故事里说:一条孽龙誓言将江西变成东海,杨岐山上且作钓鱼台。然后,许真君、观世音智擒孽龙……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江西志士许逊和一个叫乜龙的人同窗数载,起居饮食形影不离。有一天乜龙无意中得到一颗夜明珠,背着许逊悄悄地将夜明珠一口吞进肚子里。

从此以后乜龙既不想学习功课,也不理人了。他经常独自跑到附近的河流水潭里戏水,深夜才归。他的身上渐渐长出一片片麟甲,举手投足间对水的掌控也越来越熟练。一日狂风大雨、雷电交加之际,乜龙又想外出戏水,学堂里的先生和学友们劝他安心学习,乜龙非但不听劝,还对劝说得比较激烈的好友许逊大放厥词:“我已经有了仙气啦!等我能更加熟练地兴风布雨时,定要把个江西变成东海,让杨岐山做个小小的钓鱼台。”说完之后他就冲着山下的小村喷下瓢泼大雨。

许逊听了乜龙这般狂言,当时就怒发冲冠,气愤地斥责道:乜龙,你休要口出狂言、妄想残害人民。到那时,你将罪责难逃、死有余辜!

但是,面对有了法力的乜龙,许逊也没有办法。他下定决心,离开学校以最大的决心和毅力去学道得法。

过了三年,乜龙妖气愈浓,钻洞引水、行云布雨,每到一处,总要给人们带来洪水灾害,不是房倒屋塌,便是淹没庄稼、浸没村庄。灾难深重的百姓对他恨之入骨,称为孽龙。

此时,许逊已从师傅云游真人那里得知此事,不由得心里焦急万分。师傅早已料知许逊心思,于是就赠他斩妖镇邪宝剑一把,让他去降魔镇妖。

孽龙与许逊大战一场,不敌而逃。最终狼狈的孽龙化作白衣秀士,仓皇来到杨岐山普通寺避难。住持见此情景允其所请,孽龙遂变作小虫,匿于菩萨耳中,许逊赶来,不见其踪影,以为潜逃他处,便急忙往西追去。孽龙为报住持之恩,询问住持有何所需。住持说寺居深山,粮米维艰。孽龙于是在寺后山,现出原形,翻滚甩腾,整山造田,峰岭崩坠,竟使寺庙亦遭震摇,屋瓦震落。住持大惊,忙击鼓鸣钟,以求菩萨保佑。孽龙造田之际,正拟引来地下泉水灌溉,忽闻钟鼓之声响起,害怕引来许逊,慌忙停止造田。现今杨岐山有“千丘田”,虽可栽种,但经常缺水干旱。许逊忽闻杨岐山寺庙钟鼓之声大作,知孽龙滞留未逃,转身返回,仗剑来斩孽龙,遥空一剑,剁下了孽龙鳞甲48片,鳞甲落地陷成洼地。至今杨岐山侧仍有“四十八窝”的地名。孽龙负伤潜藏地底,钻土掘穴,撞角摆尾,挖出一洞,潜影藏身,养息巨创。后孽龙伤愈复出,着实觉得有些饿了,便慌不择路闯入了一家小店哀求老妪讨口饭吃。老妪给孽龙吃了一碗面条后,却猛击了它一掌,喝道:“畜生,前面许逊捉拿你来了,还不快快受降!”

孽龙料定无法逃走,走到桥上,不禁心慌意乱,内心翻腾不已,一副铁链从他嘴里呕吐出来。原来老妪是观音菩萨所化,用铁链化成的面条锁住了孽龙的心。最终,孽龙被许逊遣送回湖南,囚禁于长沙白沙井内。

后人为了纪念许逊为民除害立下的功勋,封他为“真君”,祝愿他万寿无疆,特意在上栗福田建了一处道观—万寿宫,并在道观里面的左侧特设观音殿,以此感谢南海观音助真君降伏孽龙。此处至今依旧香火旺盛。

至于故事里的孽龙钻出的洞穴,后来被人称为“孽龙洞”。它曲折回绕,全长近5公里,上下翻转形似巨龙摆尾,洞穴厅廊相连、蜿蜒曲折、溪水相伴,平坦处溪水静如玉带飘荡,断层处溪水跌落成瀑,汹涌澎湃声如春雷轰鸣,岩缝中清泉涌出,其声如铃似琴。洞中钟乳石有的如玉雕玲珑剔透,有的似雪山绵绵相连,似人似兽、惟妙惟肖。石笋、石花、石幔千姿百态,形成一个蔚为壮观的天然雕塑的艺术长廊;落差9米、宽7米的洞天飞瀑涛声如雷、澎湃回响,形成洞中奇瀑的壮观。虎啸龙吟之声,令人为之一振。如此奇观,在全国的溶洞中可谓绝无仅有。清风、怪石、流泉、飞瀑被称为洞中四绝。无怪乎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园林学家陈丛周先生誉其为“天下第一洞”。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效果好专科医院
哪家白癜风医院最权威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suzx.com/ssuxcz/294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