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在山将军故里行 杜海龙杜濛濛 河南方城城西五十里广阳贾庄村是栗在山将军的故里,他年1月出生于此,从参加革命开始,就是学校的第一批共青团员,第一任团支部书记,入党时是学校的第一批学生党员。年为了掩护他的地下党员身份,党组织选派开封女子师范学校担任学生党支部组织部长的中共党员马沂配合工作,假扮夫妻进行“潜伏”,建立中共河南省委秘密联络站,开展党的地下活动。在工作中,他们由相识到相知相爱,半年后结成志同道合生死与共的革命伴侣,风雨同舟共同为革命奋斗了五十五个春秋。年3月31日,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派他赶赴北京参加由我方、美方和国民党组成的军调部,参与中共代表团的工作。年6月他飞往延安,向中共中央汇报中原地区的军事情况,为中共中央确定中原部队的突围方案,提供依据,先后受到中共中央书记处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的接见,并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谈话中,毛主席幽默地说:“啊!你叫栗在山——你(立)在山上打游击啦”。毛主席和中央领导的接见,不仅使他和中原军区的同志受到鼓舞和难得的教育,也给中原军区部队的突围指明了方向。 年2月25日,经毛泽东主席和中央书记处批准,中国第一个陆上导弹试验靶场选定在西北戈壁的额济纳旗青山头地区。不久,工程兵工程勘察队进入戈壁滩,开始工程勘察和点号布局。4月,栗在山第一次进入戈壁。在汉代骠骑大将军霍去病抗击匈奴的古战场,他首先接受了戈壁滩春天风沙的洗礼。被当地人称做“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戈壁滩,风沙起时,黄沙弥漫,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在它面前,懦弱者颓然趴下,勇敢者傲然挺立。栗将军不仅傲然挺立,他还要向这千年沉睡的戈壁荒漠开战,创造出人间奇迹来。就从这个月起,10万大军陆续开进戈壁滩,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国防工程大会战。亘古无生息的荒漠,突然焕发出勃勃生机。栗在山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手机构的组建,干部的选调。组织人员分别往各总部、各兵种、各军地院校,进行选调工作,迅速组建了六个大部和司、政、后机关,让这台“机器”很快地运转起来。10月,国务院批准靶场机构正式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某训练基地,孙继先任基地司令员,栗在山任基地政委。 年2月,国防科委下令要求5月底至6月初,基地发射苏制近程地地导弹。关键时刻,苏联专家突然提出中国生产的液氧不合格,拒绝使用中国生产的燃料发射,阻挠我国导弹事业的发展。栗在山与基地其他领导,同他们进行坚决的斗争。用国产燃料各项技术指标的比照实验结果,证明中国液氧合格,完全可用。然而7月16日,苏联政府突然向中国提出撤回全部援华专家。这些,没有难倒中国人民。栗在山代表党委提出“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精细操作,克服一切困难,打响第一炮,为祖国争光”的口号,于9月10日7点42分,导弹点火起飞,按预定弹道飞行7分钟,准确命中目标。这是在中国土地上,用国产燃料、由基地独立操作,成功发射的第一枚地地导弹。 随后,基地于11月5日又成功地发射了国产的近程地地导弹。聂荣臻元帅兴奋地说:今天,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以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导弹。栗将军格外激动:我们实现了中国自己制造导弹的飞跃。 基地的试验硕果累累。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年,周恩来、陈毅视察导弹基地合影说:“你们是功臣,站在中间!”这是一张中央领导站两边,被接见者站中间的珍贵照片。 年3月,中央决定进行导弹、原子弹结合试验。西北导弹试验基地作为发射首区。为了确保试验万失一失,栗在山等领导下到发射中队,与全体参试人员同吃、同住,作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各项测试和准备工作,确保测试质量,绝对安全和发射成功。导弹装上核弹后,栗在山陪同聂帅在发射阵地上,哪里最危险就在哪里坐阵,给了参试人员极大的安慰和鼓舞。10月27日上午9点,导弹点火起飞,沿着预定弹道飞行,核弹头准确地在靶子上空的预定高度爆炸,试验又获圆满成功。这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年2月,国防科委下达了执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发射试验任务。确定由栗在山、代理司令李福泽统一指挥卫星的发射试验。4月24日下午9点35分,运载火箭点火升空,托举着“东方红一号”沿着预定轨道飞向太空。《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震撼了全世界。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中国成为世界上可以独立发射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这年五一,栗在山、李福泽等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是13年来栗在山第一次在大型活动中公开露面。在此之前,在他参与的一些活动中,对他的姓名从来不公开。这就是他隐姓埋名、深藏不露的13年经历。 在栗在山突然“消失”的年月里,只有中央领导和军队中高层领导等少数人知道他的踪迹:他去了大西北,在戈壁滩深处为我国的国防事业构筑导弹试验基地。以至于有些老战友曾经怀疑过:栗在山是不是还在人世了?“失踪”13年后,栗在山重新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时,真的很让人吃惊。西北戈壁滩的风沙吹走了栗将军曾经年轻帅气的容颜,基地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在那张长方型的国字脸上,写下了比他的同龄战友,比他的实际年龄更多、更深的沧桑。然而,这张略显古铜色的脸庞,同时让人们看到了他的更加稳重,更加成熟,更加值得信任。他那明亮的双眸,更透出军人特有的坚强与刚直,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敢当重任的意志力,知人善任的亲和力。正是他的特有气质和献身精神,注定他要在复杂困难的环境中再当重任。年4月13日,中央军委任命他为国防科委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他并没有急于离开这个艰苦的环境,为了使基地新的领导班子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他召开党委扩大会,认真分析、总结基地组建以来的经验和教训。为新班子提出了加强班子建设、部队建设、基地建设、科研实验等多方面的建议。直到6月中旬才到北京报到。年,为了让年轻干部尽快地提到领导岗位上来,栗将军主动提出离职休养。其实,他并没有休息,接着就组织创建了国防科委老干部大学。年,他突患脑血栓,以致半身不遂。但他坐在轮椅上还关心着党和国家的建设。 年12月30日,栗在山将军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与世长辞,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以不同形式悼念这位功勋卓著的将军。 他的经历,他的故事,富有传奇色彩。他的功绩,他的奉献,乃至他的姓名,在家乡尽管妇孺皆知,但对于他的故里状况,知道者还真是为数不多。 年7月10日,当我们一行怀着崇敬的心情沿方召公路,西行二十五公里,进入广阳贾庄村下车打听栗在山将军的故居时,村民们不约而同地热情引路,在村西的东西大路上,七十八岁的栗大僚老先生引着我们踏着青石板铺成的引路,走进将军曾经住过的院落,将军故居北屋四间,东西厢房三间老瓦屋,南屋三间房和过堂遗址尚在,大门、二门、墙基犹在,也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了,院内的压井,不时还有人来挑水,大家说这里的水甘甜清冽,比自来水好喝,两架葡萄树沿着老屋的墙基攀援。栗将军少年时,练武出功夫的石墩,栗大僚先生指给我们看,我们用手抓了起来,不禁遥想到将军年少时,立志报国的壮志,我们为院落的保存完好而称奇。栗老先生说:“这是满清时的老瓦屋,完整保存下来确实很不容易,因为当时几次大战都未影响到这,红三军当时在北边的石门战斗是在维元山上打的,炮火没有波及这里”。 当我们的目光在北屋正房见到一个古朴幽香的案几时,拉开抽屉看到了木板磨损,失去了棱角,但保存下来的顶子床让我们庆幸不已,足以说明它已侥幸躲过了当年的“大炼钢铁”。 我们抚摸着这满清时留下的砖瓦房,当我们的目光与这些留下来的老家具相对时,将军生于此,将军长于此,难抑心中的敬仰之情,仿佛看到了栗在山将军出没于革命的漫漫征途,炮火硝烟的身影。现在居住在这里的是栗在山(又名栗元恒)的堂叔伯兄弟栗元堂,我们叮嘱栗元堂先生一定要保护好将军故居的陈设,待修建红三军血战石门纪念馆时,这里也应列为红色教育景点,以激励后人。以后如果拍摄《栗在山将军》的电影、电视剧时,如今的保护显得更为重要。我们有机会一定将栗将军的故事,整理好,送过来,为传承革命老一辈的丰功伟绩做贡献。 栗在山原名栗元恒,自幼入私塾,读四书五经,还跟大伯父习武练功,他聪慧过人,悟性极高,写得一手好字,练得一身拳脚,乡亲们称其“文武双全”。年初,他考入原国民党三十军军长彭振山在家乡后土屯办的“嵩山公学”,校长王拱璧系老同盟会会员,从开封等地聘请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任教,如教务长张楠圃、总务长刘芳亭、教师郭静波(又名郭晓棠,解放后任河南省委宣传副部长、开封师院副校长、郑大副校长)和教师陈立鹤(齐欣)、司吉甫、王芳居等。嵩山公学传播了革命火种,使栗在山接触到了以教师身份作掩护的中共地下党员郭静波、陈立鹤两夫妇,在他们的教育培养下,使栗在山对马列主义、共产党、红军等产生了无比崇敬向往之情,这为他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年秋,他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年,栗在山在许昌霸陵中学转为正式党员,先后担任许昌工委、西华县区委书记、游击队指导员、省委秘书、开封市委组织部长。年,他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1月23日担任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的首任秘书。年,在信阳四望山他看到抗日游击战争轰轰烈烈,备受激励,遂将栗元恒改名为栗在山,立志表明抗战到底的决心,他是豫中游击兵团的第一任政委、豫中地委第一任地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独四师、三十五师、一四六师第一任政委,柳州第一任地委书记,空三军第一任政委。国家建设导弹基地时,他又被委任第一任政委。在每个单位他都是创业者,他参与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导弹卫星发射实验基地,组建了第一支导弹试验部队,在国防科研第一线,直接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第一枚导弹、第一个导弹核武器、第一颗人造地球的卫星发射和试验,他是中国征服宇宙的第一代航天人。 栗大僚老先生向我们说起将军回家三次的经过,年4月离开家乡十三年的栗在山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硝烟中率领四十九军南下,途径许南公路花了十五块钱觅了一个向导,开着吉普车,带着警卫员回来看望父母,走进村口还不知家在呢,见到乡亲就说:“我是(元)恒啊!”栗大僚赶忙上前欢喜拥抱:“恒啊!你可回来了!变化太大!我是你叔啊!” 年11月,八届六中全会在武昌召开,遵照毛主席我们也要搞人造地球卫星的指示,栗在山也被点名参加会议,会议前栗在山将军回家看望父母。他带着夫人马沂和克悟回来过一次,为的是不让后代忘了家乡。克悟就是在湖北大悟山新四军五师司令部克取大悟县后在庆功会上起的名字。 栗克悟是在年由老乡送到栗在山身边的,栗在山马沂生育过7个孩子。在革命斗争的艰苦环境中,由于无法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先后失去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仅剩下克悟(空军驻厂军代表室军事代表大校)、克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四处副处长)克湘(海军总院特诊室主任)、松北(第二炮兵高工)姊妹四人的名字,包含了将军戎马生涯的足迹见证,更是凯旋胜利的革命硕果喜悦。 栗克悟年6月生于湖北大悟,年从大学毕业入伍,年入党,年调入北京民航管理总局飞行模拟器室,年9月调任北京空军驻厂军代表室军事代表(大校军衔),年退休。克悟的爱人谭晓晨原在北京军区28军政治部当干事,现转业在北京,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委,任办公室主任,他们有一个女儿。村里的人都说栗将军是我们村里人的骄傲,也是方城人的骄傲,我们将世代铭记栗将军为国家作出的贡献…… 年邓小平复出后,为郭晓棠平反昭雪,派出军人来广阳镇后土屯张敬国的家中了解情况。当时在后土屯的嵩山公学,栗在山的老师中共地下党员郭晓棠、陈立鹤夫妇生下一个孩子,因奶水不足,雷妈妈知道后,精心照顾,端吃端喝,有一天又去送饭的时候,不见了人影,郭晓棠夫妇这时已经带着孩子走了。后来才知道,在吉鸿昌将军被捕后,发现了一封后土屯人国民党军长彭振山写给吉鸿昌将军的信,彭振山将军被处以极刑,一连人马从南昌将彭军长的棺木送回,埋在了后土屯村的东南角。这样,嵩山公学失去了彭军长的支持,自然也就办不下去了。解放后任河南省委宣传副部长的郭晓棠派人来到张敬国家中,致谢雷妈妈。 连续两个多小时的采访,厚厚的栗氏老家谱上栗在山将军的简介不是太多,让我们顿感这位为两弹一星隐姓埋名一十三年的功臣,竟是如此的默默无名!这使我们一行来者,对栗将军的劳苦功高更加肃然起敬。翻开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榜、新四军军史,我们知道栗在山将军生于斯,长于斯,他从这里踏上了革命的征程,他从地方到部队;从中原到延安;从北国的松花江到南疆的边陲;从美丽如画的渤海到黄沙滚滚的戈壁;从打击日本侵略者到国民党反动派,到同美帝国主义的较量;从陆军到空军,到导弹卫星发射,他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他的汗水与业绩洒遍了祖国大片土地。他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我军从地面到空中,从小米加步枪到飞机大炮,直至导弹、卫星、核武器发展的历史。当我们离开栗将军故居时,每一个都说出心里的话,人民不会忘记他!故乡人民铭记他! 杜海龙杜濛濛赞赏 长按北京最权威白癜风医院北京看白癜风最权威医院
|